老北市大观茶园转载
09-01老北市大观茶园转载于高山流水的博客





图一是影视城里仿建的电影院,这个在北市场至今还能找到。图二是仿建的大观茶园;图三是影视城的俯拍,据说闯关东2和赵本山会在这里拍戏;图四是普云楼的复建,当年是北市著名的烤鸭店,位置应该在大观茶园附近。
《沈阳大事记》中记载:大观茶园1920年建成,1926年组建复盛剧社,1932年成立了大观评戏班底,1948年东北文协评剧组接管大观茶园,改为唐山评戏院,1951年改为东北评戏院。从此,把落子、评戏率先改称为评剧。1960年改为辽宁青年剧场。大观茶园”旧址目前仅剩下一堵残墙,完全可以挪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再建。它原有的厚重历史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对于北市场,很多沈阳人都知道,可是对于北市场的“大观茶园”,却鲜有人知。专家说它很神奇,因为它从2006年至今已孕育了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奉天落子和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艺术为代表的沈阳评剧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开芳、鑫艳玲的评剧表演艺术分别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都与沈阳的大观茶园有着密切联系,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可是令人惋惜的是,这处文化宝地至今仍处于闲荒状态。
大观茶园现名辽宁青年剧场,位于和平区北市一街20号,始建于1920年,曾是沈阳最早演出奉天落子的专业剧场,1949年更名唐山评戏院,1960年更名为青年剧场。
大观茶园是奉天落子的发祥地,也是沈阳评剧的诞生地,金开芳、鑫艳玲当年常驻大观茶园演出是他们艺术的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金开芳、鑫艳玲、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都是评剧院的著名演员,他们长期在大观茶园舞台排练、演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评剧表演艺术,这也为成功申报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寻根思源,一个地方能孕育出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全国确实罕见,我们应该对这里加以充分利用,把它打造成沈阳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景观。长温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天落子、韩花筱评剧艺术,及省级“非遗”项目金开芳评剧和鑫艳玲评剧表演艺术,都是在沈阳“大观茶园”的氛围中形成的,可以说,“大观茶园”是全国罕见的文化遗产地,也是沈阳的骄傲。“大观茶园”是奉天落子的发祥地,也是沈阳评剧诞生地,金开芳、鑫艳玲在她们的艺术鼎盛时期常驻“大观茶园”演出。新中国成立后,金开芳、鑫艳玲、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都曾是评剧院的最著名演员,并长期在“大观茶园”舞台排练、演出,逐渐形成了他们各具特色的评剧表演艺。大观茶园是个响亮的文化品牌,也是个金字招牌。没有大观茶园就没有北市场当年的繁荣,大观茶园品牌超出了剧场的本身,超越了评剧界的范围。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大观茶园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和空间”、“演出场所”,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具有双重文化遗产属性。启动大观茶园的重建工程,争取早日让历史文化品牌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沈阳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地和旅游胜地。
重建大观茶园具有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纪念、旅游价值。但几年过去了,至今这项工作仍没有实质进展……大观茶园承载的传统文化,是沈阳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牌。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当别人都在苦心发掘或制造文化品牌时,我们却对就在身边的文化宝贝不够重视,岂不是会失去一个展示沈城文化魅力的大好时机?
大观茶园与非遗
大观茶园建于1920年,是沈阳最早演出落子的剧场。1919年,唐山落子出关后,与东北莲花落、民众欣赏需要相融合,逐渐形成以沈阳(奉天)为中心、以女旦为代表、以粗犷豪放风格为主要特征的“奉天落子”。东北演落子以沈阳为中心,奉天演落子以大观茶园为重点。“大观茶园的建立为唐山落子在沈阳落脚、为奉天落子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辽沈评剧三大艺术流派和四大名旦在这里诞生,韩少云(韩派)主演的《小女婿》、《江姐》,花淑兰(花派)主演的《茶瓶计》、《黛诺》,筱俊亭(筱派)主演的《对花枪》、《打金枝》等剧目,把沈阳评剧艺术推向高峰。
上一篇:《大观》是什么级别期刊?版面费多少?知网收
下一篇:梦回大观:一座城市的青春芳华